預約

健康專欄

EP198濕氣是什麼?中醫與科學共同解析,如何分辨與正確祛濕-臻品中醫吳啓銘博士副院長

播客「博士聊療天」文章 內科 2025/08/08

濕氣不是潮濕的感覺,而是一種病理狀態

中醫所說的「濕」,並非單純的水分,而是會阻礙氣血運行、影響代謝功能的病理產物,屬於六淫之一。其特性包括重濁、黏滯、趨下、困阻氣機,常影響脾胃、皮膚、關節,造成:

  • 四肢沉重、頭身困倦
  • 腸胃消化不良、腹脹便溏
  • 皮膚搔癢、濕疹
  • 關節痠痛不利

若濕與寒、熱、風夾雜,症狀更複雜,也可能延長病程。

 

外濕與內濕:濕氣的兩種來源 

1. 外濕(來自環境)

  • 長期潮濕環境、連日降雨、冷氣房工作
  • 濕氣由皮膚、鼻腔、毛孔進入體內
  • 常見:關節痠重、皮膚搔癢、鼻塞流清涕

2. 內濕(來自體質與飲食)

  • 脾虛運化功能弱,水濕滯留
  • 常見:水腫、肥胖、口黏、便溏
  • 形成原因:飲食不節、久坐少動、作息不規律

 

濕氣困脾的常見表現 

  • 容易疲倦:睡夠仍覺得沒精神
  • 水腫脹氣:眼皮浮腫、四肢腫、便秘或軟便
  • 皮膚搔癢:濕疹、汗皰疹、油脂分泌多
  • 體重控制困難:飲食正常卻難瘦

中醫形容濕氣如「爛泥巴」,悶住、卡住、累住,讓氣血與代謝系統都陷入停滯。

 

科學研究如何解釋「濕氣」?

  1. 濕氣與過敏
    • 濕度高於 60%,塵蟎繁殖速度明顯增加
    • 可能誘發鼻炎、氣喘、慢性咳嗽
    • 對應中醫「濕邪上犯肺」
  2. 濕氣與皮膚問題
    • 濕度過高破壞皮膚屏障,增加濕疹、異位性皮膚炎發作率
    • 對應中醫「濕邪蘊鬱肌膚」
  3. 濕氣與關節痛
    • 濕度升高與氣壓降低,關節痛發生率可上升 20~30%
    • 對應中醫「濕勝則筋脈不利」
  4. 濕氣與肥胖、腸道問題
    • 腸道菌相失衡與肥胖、水腫、慢性發炎相關
    • 對應中醫「濕熱蘊結中焦」、「脾虛生濕」

 

祛濕先辨體質,三大類型對應調理法 

  • 寒濕型:手腳冰冷、腹瀉、舌苔白膩溫陽健脾(乾薑、附子、藿香)
  • 濕熱型:口苦、臉油、便黏、尿黃清熱利濕(黃連、車前草、金銀花)
  • 濕阻脾胃型:腹脹、沒胃口、四肢沉重健脾化濕(白朮、茯苓、藿香)

 

常用祛濕食療與生活建議 

食療建議:

  • 茯苓薏仁粥:健脾滲濕、利水消腫
  • 陳皮茯苓茶:行氣化濕、健脾養胃
  • 藿香佩蘭湯:化濕解暑、醒脾寬中

生活建議:

  • 早睡早起、避免熬夜
  • 每天快走或原地慢跑 30 分鐘
  • 泡腳 15~20 分鐘,加入艾草或老薑
  • 減少冰飲與高油膩飲食

 

常見祛濕迷思 

  •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薏仁水
  • 濕氣重不等於水腫或肥胖的唯一原因
  • 切勿依賴偏方、無標示成分的祛濕產品

 

吳啓銘博士副院長叮嚀 

祛濕重在持續調理而非速成,從作息、飲食、運動到情緒管理,全方位改善體質,才能真正遠離濕氣困擾。

 

 

臻品中醫診所 04-2475-6986 台中市東興路2段341號

博士聊療天廣播訂閱連結:https://reurl.cc/qYr03q

臻品中醫官網:https://www.fineherb.com.tw/tw

臻品植萃線上商店:https://shop.fineherbs.com.tw